水产养殖中,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产品的生长和发育,影响着产量和质量。溶解氧就是水产品生存的主要指标,对其实现实时、有效控制极为重要。水中的溶氧仅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1/20,一般情况正常的淡水溶解氧约7-10mg/L,海水溶解氧更低,约6-9mg/L。
水产养殖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,养殖品种、格局、规模都在发展提高。养殖产业由以沿海地区为主,如长江流域、珠江流域等地区。同时,水类产品的养殖种类也有所提升,对于海水养殖,不仅有传统的贝类、藻类,还增加了鱼类、虾类等。对于淡水养殖,除了传统的鲢、草、青、鳙四大主要家鱼,还逐渐增加了河蟹、鳗鲡等更多品种的鱼类。目前,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养殖的水产种类己有50余种。
在养殖技术中,溶解氧(DO)参数对水类产品的影响Z为直接和明显,能够有效的提高单位产量,并且可以使其质量也有所改善。通常,鱼类对于水体溶解氧的要求为5mg/L以上,鱼类摄食正常。如果溶解氧降为2mg/L,鱼类摄食量下降50%-80%,生产停滞,开始出现浮头现象;当溶解氧降为0.5mg/L,鱼虾类在30分钟,就会全部窒息死亡。
总之,溶解氧指标降低了,水产产品进食量减少,饵料系数加大,呼吸急促,严重时发生浮头现象,引起批量死亡;反之,如果溶解氧过高,也有副作用,会使幼体、幼仔引发气泡病等不良反应。
对于小型池塘养殖,根据水体溶解氧的实时状况,如果配置了增氧装置,就需要有效并及时的控制增氧装置的启停,将溶解氧含量控制在利于资源生长的区间。针对大型的养殖池塘,则需要综合分析当前水体状况,养殖情况等多种养殖情况,判断增氧装置是否应该启动以及运行的时间,保证整个水体环境处于一个Z优的状态。
若对溶解氧的预测和控制发生失误,或者增氧装置工作不及时,其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会给水产品带来危害,造成巨大损失,甚至影响水产养殖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水体环境是水类产品养殖的基本条件,其条件对水类产品的养殖质量和产量有着直接影响。水产养殖区域通常采用集中式养殖、放任式管理的方式,也需要与时俱进,具备现代化、智能化的水质测控设备和高效的供氧增氧管理。
提升水产养殖水平,就要对水体环境进行全面分析,把握溶解氧变化量和变化趋势,结合实时、高效的增氧控制手段,保持高溶氧持续稳定的供应,例如采用宝速德液氧供气系统,能够实现对水体环境中溶解氧的准确控制,对于水类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作用。